Monday, June 28, 2010

(台灣地質) 大愛新聞 山起山落蓬萊島--台灣島地形複雜 地質學者探真相



台灣這塊島嶼環山臨海,除了山脈之外,還有丘陵、平原、盆地,因為位於板塊交接處的複雜地形,成為許多學者研究地質的主要指標。事實上,台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所隆起來的小島,也就是地球的地殼變動所造成的,而且造山運動時時刻刻都在進行。

台灣生命力的故事,就從山脈說起。台灣學者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,足跡踏遍全台 ,從高山到海底沉積物的探勘,透過福爾摩沙這片美麗寶島,探究地球造山運動的奧秘。《山起山落蓬萊島》專題,帶您一起揭開台灣地質的神秘面紗。

寶島台灣,地質年齡長達五百萬年,地理面積僅有三萬六千平方公里,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卻有兩百多座。台灣島上,山的生死循環不斷上演,島上的山起山落,所展演的不僅是山的生命故事,更是台灣島的生命故事。

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 鄧屬予:「我現在站的位置也許是二、三十米,到了那個崖面的上面的那個平台大概四、五十米,最後到了關山附近就已經是一百二十公尺。就當我們從這個崖面的路走上走下的時候,我們大概就橫跨了地質時間約莫十萬年左右。」

在台灣,山脈的皺褶尤其豐富,因為台灣的山脈大多是「褶皺山」。褶皺山的岩層承受巨大壓力而扭曲,因而產生各種幾何形狀。台灣山脈的褶皺,記錄起台灣島的地質演變,也正是地質學家解讀台灣島身世的重要線索。

台東縣池上鄉大坡國小校長 張勝雄:「我天天在觀察,看到這一個土壤,上面這一層灰黑色的土壤像伸舌頭一樣,天天就往前伸一點點,不到一個禮拜,達到將近五公分那麼長,可以擺一個罐頭的長度。」

張校長見到的灰黑色土層,學名叫「利吉層」,棕褐色土層,屬於第四紀沖積層,分別蟠踞在池上斷層的上盤與下盤。

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博士 李建成:「從一九八○年代初期,台灣的學者開始在台灣東部做一些大地變形的測量,池上斷層在近地表確實看到它在一些建物上產生了破裂,這個建物會隨著年代愈破愈厲害,我們就知道說確實這個斷層是活動的,而且可能是潛移的。」

一般的地層都是依照年代層層堆疊,儘管有時會有差錯,但大致上都還是井然有序。可是,一九五六年,地質學者徐鐵良卻在海岸山脈發現奇特的地層,它以泥質填充物為主,當中還夾雜著多種岩石,甚至包含海洋地殼的火成岩以及深海沉積物,尺寸小到一粒豆子,大到一平方公里都有。這些外來岩塊的共同特色,都曾經歷過劇烈而全面的變形運動。

類似的「山中傳奇」,重要線索,在歐美地質學家的努力之下,也跟著一一呈現。一九一九年,最早以輻射為岩石定年的英國地質學家荷姆斯,證實了大陸漂移的力量來自於地函的熱對流。荷姆斯進一步推測,地函熱對流在上升的狀態,會讓地殼浮起,甚至撕裂;另外,地函熱對流的橫向運動,也會像輸送帶一樣,把地殼往兩側推移。撕裂的地殼,便是後人所指的「板塊」,地函熱對流則是驅動板塊的直接動力。

歷經三十多年努力,學者把台灣島的神祕身世描繪的更加清晰,板塊學說也在歷史根據下證明了地層變動的定論,週而復始永無止盡。

No comments: